大肚溪,又稱烏溪,是台中市及彰化縣的界河。因此很直覺地,台中所有行政區應該都位在大肚溪以北。然而台中烏日卻有個例外──烏日區溪尾里。
關於溪尾,你不知道的事
● 土地面積是烏日區最大,但人口數卻最少
● 電話區碼並非台中的「04」,而是南投的「049」
● 曾舉辦公聽會決議併入彰化芬園,但居民不願離開烏日而作罷
行走的邊界:遺世孤立的溪尾
烏日在交通位置上可謂「台中第一門戶」,境內不僅三鐵(高鐵、台鐵、台中捷運)共構,國道 1 號、3 號及 74 號快速道路皆途經烏日,並設有交流道;又因位處中彰投交界,也是三地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反觀溪尾地區,雖然被劃至烏日,卻被孤立於烏溪以南長達半世紀之久,居民需要花很長的時繞道跨越溪流洽公或求學,僅相隔一溪之遙的直線距離可能要耗上至少 1 小時的交通時間。
-1.png)
既然如此,為什麼溪尾地區不是劃分到彰化,而是劃給台中呢?這一切要回溯 1959 年重創台灣中南部地區的八七水災。由於事發年代已經很久遠,現在大部分人可能並不知道八七水災,或知道但並沒有太深刻的感受(畢竟那是一個我們阿公阿嬤還是青少年的年代!),但那卻是老一輩的中南部人的共同傷痛。即便如此,我們仍可從網路或紙本書籍查閱到當時的文字及照片記載,從中窺見這個水災的嚴重程度。(延伸閱讀:文化部歷史事件老照片:八七水災)
八七水災,是 1959 年 8 月 7 日至 8 月 9 日發生於台灣中南部的嚴重水災,為台灣戰後至今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 1999 年『921 大地震』及 2009 年『八八水災』的重大災難。
維基百科
在那個高速公路都還沒有建造的年代,陸路、水利及防洪設施尚未完善,強大的豪雨破壞了西部的鐵路系統、狹窄的水道使暴漲的溪水宣洩不及,滾滾溪水沖毀河堤並漫入市區、鄉村農田及農舍,最淺的淹水處竟有一層樓之深(3 公尺)。大肚溪及北港溪上游短時間內的強降雨誘發的洪水造成其流域的居民流離失所,大肚溪甚至改道,導致原本做為台中及彰化分界北移,烏日溪尾里就此被迫與原本的生活圈分隔兩地。
擺渡的難題:繞道,或是鋌而走險
前面提到大肚溪北移的歷史,但其實還有另一條溪也跟溪尾里的生命緊緊相依,這條溪就是位於溪尾里南邊的貓羅溪。貓羅溪是大肚溪的支流,其流經之處將烏日及芬園區隔開來,形成天然的中彰界線。
(橫式).png)
八七水災過後,溪尾里里民前往台中市變得相當不便。通常溪尾里居民有幾個選擇前往台中:一是橫越貓羅溪至彰化,轉入公路系統;二是一路前往南投草屯、繞道至台中霧峰後再進入台中市區。這兩個路徑都至少要耗上 1 小時的車程,且過去橫越貓羅溪只能走民間企業搭建的跨溪鋼便橋。鋼便橋路況並不良好,不僅會車困難,若遭逢連日大雨或颱風,溪水便會漫過鋼便橋橋墩使車輛無法通行。
直到 2016 年,台中市政府完成跨越大肚溪的「溪尾大橋」,至此溪尾里里民不必再長途跋涉才能抵達台中;2021 年更完成「溪尾大橋」延伸工程「溪尾二橋」橫越貓羅溪,彰化芬園到台中烏日只要不到 10 分鐘,節省下來的交通時間,或許能夠為這個曾受共工之災磨難而導致人口外移的土地帶來一線曙光。

毀滅與重生:台中的兩河流域
溪流,雖然給溪尾里帶來毀滅,卻也帶來重生。由大肚溪及貓羅溪沖積而成的溪尾里可謂「台中的兩河流域」,豐沛的水源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世世代代餵養著生活於此的居民。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在溪尾里的路上常常看到提示過路客前往某某農場的告示,八九不離十都是農業發展強盛的地方。從小歷史課依稀記得,在河流交會的地帶總是土壤肥沃、文明強盛;我想,在溪尾大橋通車後,溪尾地區總有一天能夠更加地欣欣向榮。

更多資訊
想知道溪尾有哪裡可以去「踅踅」嗎?我的半日遊溪尾遊記在這裡:烏日.溪尾|遠離塵囂的寧靜小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