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南華|疾風的考驗:南華山及能高稜線

by Antika
(首圖)能高稜線

走出奇萊南峰的雲霧世界後,往南續行下一座山岳──南華山,登頂後再翻越山頭、沿能高稜線一路向南至鞍部光被八表紀念碑。我對南華山的第一印象是溫潤寬厚,這種感覺不只體現在和緩的山徑上,更體現在那有著柔和暖綠的草原景觀上,看上去令人心安。

奇萊南華 3 天 2 夜系列文章
Day 1 ➛ 奇萊南華|初登能高越嶺道西段
Day 2 ➛ 奇萊南華|早冬,雲霧繚繞奇萊南峰奇萊南華|疾風的考驗:南華山及能高稜線
Day 3 ➛ 奇萊南華|能高瀑布.馬海僕.再見奇萊

南華山:強風肆虐

登南華山的路並不難走,幾乎沿路都有非常好的展望,為此我們還苦惱可以在哪煮午餐吃(在冬天的南華山有展望=周圍都是草原=風速強勁無法煮飯)。

▲ 南華山登山徑空曠展望佳
▲ 南華山登山徑

從凌晨 3 點吃早餐到目前早上 10 點半,也差不多是該餓的時候。幸好大約走了 20 分鐘後,我們進入一處足以擋風的樹林中,立刻就決定在這片樹林裡吃午餐。幸好有做這決定,因為接下來到光被八表碑一路上根本沒有什麼適合煮飯的地方。

▲ 準備進入南華山山徑的一處樹林

這片樹林的山徑兩邊植被不太一樣。下坡處蠻適合上廁所的,足夠隱蔽也有不少寬敞的小平台,用登山杖測試土地穩固就能上;上坡則被箭竹叢塞滿滿,沒什麼空間,除非想體驗被箭竹刺屁屁的感受。

▲ 上坡處的箭竹

用完餐準備繼續攀登時,早上遇到的一家四口正好從南華山山頂下來。那個爸爸說南華山三角點風景非常好,但因為風太強,他們只待了 3 分鐘。

雲影在箭竹草原上飄移,忽明忽暗。溫暖祥和的綠柔軟展開覆蓋大地,使南華山山景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 雲影映照草原之上

過去對山的印象,總是被蒼翠茂盛的樹林圍繞,直至土石裸露的頂峰而終,若站在其他山頭遠望這山,往往是深邃暗藍或蒼翠深綠;但以草原景觀為主的南華山,是由箭竹葉片那青翠的綠卻又帶點枯黃的色澤混和而成,低矮的草叢成堆簇擁一起,遠遠看上去有種毛茸茸的可愛感。(心裡立刻浮現一個英文單字「fur」!)若不是箭竹,真令人想躺上去盡情滾個幾輪!

▲ 箭竹草原
▲ 箭竹草原其實一點也不柔軟

南華山的景色堪稱無敵,往北回望來時路,奇萊群峰還在與雲霧纏綿;正前方東南面則群山環繞、雲海翻騰不息。

▲ 滿滿的杉木林
▲ 東南面雲海。有點像棉花糖或雪花冰
▲ 偶爾露出頭來的能高主峰及南峰

南華山山頭非常清楚,若不計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的 13 公里長路,南華山是很親近很宜人的一座山岳。

▲ 前方山頭就是南華山山頂
▲ 走在南華山山徑
▲ 雲海奔騰
▲ 群山擁抱
▲ 一路上只遇到一組跟我們同方向的登山客
▲ 走在南華山登山徑上
▲ 奔向雲海前的一瞥
▲ 快登頂了!(南華山山頂剛好被我擋住)
▲ 空無一人的南華山三角點

終於登上南華山三角點,視野頓時遼闊了起來,伴隨著東西輸電線及保線路橫越,稜線起起伏伏往南延伸至遠方的能高山,指引往光被八表紀念碑的道路;往西側遠眺,台 14 線沿途的廬山部落及海拔更高的清境農場清晰可見。

▲ 南華山三角點
▲ 清境農場及廬山部落
▲ 南華山東南面雲海

風景雖好,南華山山頂寒風也相當刺骨,風速逼人像是要人把人趕下山(吹下山)。我原以為是那一家四口太累了才只待了 3 分鐘,現在才明白這種風真的難以忍受,無怪乎三角點都沒人。雖然我爬的山也不多,但這還真的是我第一次到百岳的三角點空無一人。

我們以最快速度拍完想要的照片,待不到 10 分鐘就急忙下切到往光被八表紀念碑的道路上。

下切地點剛好位處背風處,與剛剛山頂強勁的風形成天壤之別,有兩個山友安坐在這欣賞著眼前的山景。若是不特別趕時間,冬天在這個下切處是個蠻適合靜靜看風景的地點。

南華下光被八表:能高稜線上匍匐前行

光被八表紀念碑是許多人攀奇萊南華會順帶納入行程的地方,通常會安排在攀登完南華山後,沿著稜線健行至紀念碑所在的能高鞍部 註 1,然後再延能高越嶺古道回天池山莊休息,整個路線剛好是縱走一個 O 字。

▲ 能高稜線視角的能高越嶺道及天池山莊

從南華山山頂下切到能高鞍部,高低落差將近 400 公尺;但路跡明顯、陡坡之餘也有和緩的路段,外加兩側「看起來」毛茸茸的草原,若不是冬天風大,這應該是條不論是體力上還是視覺上都很令人舒適的路線。

▲ 下切稜線,遠方尖尖的山為能高山
▲ 遠山雲霧繚繞

雖然登南華山之前就覺得肚子有點脹氣,但因為沒有到極度不舒適,也很想走光被八表 O 型,因此不畏大風地就繼續往前走了。事後覺得幸好有走,除了這段路的景色是三天兩夜奇萊南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以外,還因為這短短 1 小時能走完的路程,硬是被我走得像是條朝聖者的苦路。

▲ 下切到稜線,彷彿漫步在雲端

下切沒多久,壟罩前方的雲霧已被吹散,有「牛魔角」之稱的卡賀爾山及高聳幾入雲端的能高山清楚地聳立在前方。在能高越嶺古道這條來時路上,卡賀爾及能高兩座山就一路相伴,只是我忙著趕路而沒發現。這一抬頭,兩座山突然就出現在眼前,我像是與之初次見面一般被震懾住,尤其是能高山。

▲ 能高山(後)、卡賀爾山(中)及能高稜線

能高山海拔比奇萊南峰低了一些(能高山 3,262 公尺;奇萊南峰 3,358 公尺),視覺上帶來的衝擊卻非常強烈,也許是因為能高山的頂峰高聳而堅挺,相較於奇萊南峰峰頂的平緩柔和,更顯氣勢磅礡。

▲ 能高山

在幾乎無屏障的稜線上走著,冬季的強風狂妄地洗我的臉,就算是高大的男性也很難站穩。就在某段風速強勁的稜線上,我因無法站穩而被風直接吹倒跪地,左腳膝蓋撞擊地面的一顆岩石。略崩潰地坐在稜線上,忍受狂風灌頂等待疼痛緩解,冷靜下來後才慢慢站起來匍匐前行。

▲ 能高稜線風速強勁
▲ 稜線上風景,四周幾乎沒有什麼大樹

眼前的兩座山看似很近,體感上卻十分遙遠。此時此刻,不禁憶起曾被熱烈討論要將國道六號自埔里打通中央山脈連通至花蓮的計劃。這計畫動的歪腦筋不是別人,正是眼前威震四方的能高山,欲打通卻還無法打通的隧道甚至已有了「能高隧道」的名字,企圖穿越的正是能高山的山腹。

當你就站在那裡,能高山也面對著你,你完全不會認為那是可能的事情,甚至別談不可能,而是不該、甚至是不敢,完全就是狂言。

▲ 卡賀爾山及能高山

人們夢想中的「能高隧道」,實際上需要面對的是數千公尺厚的地層岩覆,以及相伴而來的地熱、岩爆及湧水。現階段的國道六號於埔里止步,曾經規劃通往花蓮銅門的台 14 線也在南投仁愛屯原就終止,霧社銅門線隨著預定路線地質脆弱、開發困難等重重因素而解編。

雖然最終目的地並不是能高山,但若有一天能夠站在能高山山腳下,我想我的心境亦復如是。

我以為剛剛在稜線上的撞擊大概只有讓膝蓋破皮,殊不知走沒多久後,左腳膝窩靠近小腿的肌肉開始略為脹痛。並且,明明撞到的地方是膝蓋前側,痛的肌肉位置卻不是撞擊點,或許摔下去的那一刻小腿肌有用力而擠壓到了。平緩路段或上坡時沒事,遇到陡坡時簡直地獄,左腿的肌肉直接崩潰哀號,偏偏這段路就是下坡為主。但也是在那之後,我在經過沒有遮蔽的暴風路段時就改用馬步蹲行走了。很醜但抵抗大風有用。

要是能再走一次這段路,我應該不會考慮選擇冬天來了。明明是一段 1 小時能走完的路,在冬天疾風伺候下完全是不同的情境,只要行經較為空曠的路段,強風猶如泰山壓頂般從西面壓制、步履蹣跚,或許我可以歸咎為我體重不夠重?若是遠遠地看前面的草原呈現劇烈的草枝擺狀態(我沒有在罵髒話),那就要有心理準備又要走一段崩潰的路。更別提我還掰咖。

也許是南華山山頂風速就已經夠嚇人,一路上除了一開始在背風處遇到的看風景登山客外,我們完全沒遇到其他人。

▲ 過彎轉角處的裸岩
▲ 有點孤單的小樹
▲ 芒草

浩浩湯湯的稜線之路,隨著能高鞍部逼近地勢逐漸和緩,前方的高壓電電塔越來越清晰,再更遠一點的地方遍布太陽能板,一旁聳立著的正是光被八表紀念碑。

▲ 高壓電電塔,以及不遠處的光被八表碑

周圍的植被漸漸由短箭竹叢變成芒草叢,經過高壓電電塔後,要鑽一小段高於人的芒草叢。

我們終於抵達紀念碑,掰咖的左腿也能暫時休息一下了。

光被八表紀念碑的位置恰好是能高越嶺古道的東西段分界點。從屯原登山口到光被八表紀念碑為西段,全長 15 公里;過紀念碑後繼續往花蓮銅門方向,至奇萊登山口則為東段,全長 11 公里。至於紀念碑本身到底算東段還西段哩?尚待有緣人解答了。(我覺得是西段。)

▲ 光被八表紀念碑在能高越嶺道上的位置圖

現場還設立往花蓮銅門的方向牌,足足有 46 公里遠。儘管國道六號、台 14 線都無法抵達花蓮,但有心的話,用雙腿走能高越嶺道東段還是能夠抵達,這也是許多古道尋跡愛好者的挑戰路線。只是東段路跡不明顯,有路的地方路況也不算好,不僅崩壁地形比西段要險峻,還有可怕的螞蝗大軍等著,並不是大眾化的登山路徑。

▲ 往銅門方向牌

檜林保線所則是能高越嶺道東段的保線所,其用途與雲海保線所相同。

▲ 檜林保線所方向牌

光被八表紀念碑是民國 42 年時,為了紀念台灣完成「東電西送」的創舉而設立的紀念碑。紀念碑朝東面的刻著「光被八表」,西面則刻著「利溥民生」,是由當時的總統蔣中正所題,意思是指這個輸電工程能夠將光明帶到八方地表、造福大眾民生。

▲ P 用手機拍的光被八表碑,搭配這個陽光角度,真的有「光被八表」的感覺

與光被八表碑合照對這趟的我來說算是比較辛苦才得到的照片。我想這趟稜線之路,意義已經遠大於抵達終點本身了。

紀念碑所在的能高鞍部也是個觀賞雲海的好所在。今天真的是雲海之日。

不過我後來才想到我拍了紀念碑東面,卻沒拍西面的「利溥民生」,只能等之後有機會啦。

夕陽的天池山莊

原以為會獨享光被八表,結果沒多久陸陸續續來了幾組登山隊伍。簡單和其他登山隊伍聊了幾句後,大約下午 4 點半,我們決定準時回天池山莊吃晚餐。

沿著好走的能高越嶺道走回天池山莊,正好一路追著太陽西下。這個時候的奇萊南峰我猜應該也有黃金草原能看吧。

從凌晨起登到這個時候已經連走了將近 12 小時,回程平緩的古道真是療癒人心,腳步也輕盈了起來,都忘記我還有腳傷。

回程之路平緩好走,不到 1 小時就回到天池山莊了。我終於看到天還是亮著的時候的天池山莊啦!

此時正巧是日落之時。自從去年 8 月在南橫摩天看過白牆破開後的絕美夕陽後,那種有點雲影、有些潮濕,在柔和日光折射下呈現的魔幻景色,下一秒的風景是什麼無法預測,對我來說已經勝過一朵雲都沒有的乾淨天空呈現出來的夕陽。

好笑的是,我往正前方望出去,驚訝地發現原來天池山莊就正對著卡賀爾山跟能高山,天亮著才注意到。原來早在我以為是與它們第一次見面之前,它們就已出現很多次了。

隔天只要下山就好,沒有密集的行程,我跟 P 打算隔天睡到自然醒再慢慢下山,今晚的心情真的特別放鬆。

因為正值晚餐時間,用餐區域沒幾個空位,因此先到房間放置隨身物品。原以為這個時間點應該可以放鬆地安置行李大聲發出噪音了,沒想到前一晚睡我們旁邊的兩個山友居然還在睡覺。會這麼驚訝是因為我很確定早上他們並沒有起床去看日出,而且第一天我們很晚才抵達時他們也已經睡了。現在正值晚餐時間,卻也不見他們要起來吃飯,真的是很神祕的山友。

這一餐我依舊沒有訂(省錢),帶上我愛的排骨雞湯泡麵當晚餐。身體因為沒有較激烈的走動而逐漸冷卻下來,此時左腿的肌肉擠壓傷痛覺越發猖獗,我只能一拐一拐地在山屋移動,感謝 P 貼心幫忙煮了晚餐,讓我不必像企鵝一樣走動,泡麵還有菜有蛋,真是這天最開心的 ending。

或許是因為真的走得很累,鑽進睡袋並傳訊息跟家裡報平安道晚安後,我就直接昏睡了,甚至一連做了三個夢。回想起前一天,我還翻騰得睡不著覺哩。

這也是第 2 天沒洗澡了,想不起來上一次連續一天以上不洗澡是什麼時候。因為非常寒冷,沒有洗澡其實並不會特別油膩不舒服,而且比起忍受沒洗澡的感覺,我認為這種天氣脫衣服還更需要勇氣。沒想到山下有輕微潔癖的我到山上居然可以如此快速就轉換了思維,挺有趣的。

▲ 天池山莊二樓陽台

註 1:能高鞍部,又稱能高埡口,海拔 2,765 公尺,是台灣中央山脈主脊上介於南華山及卡賀爾山之間的平緩草原。能高越嶺道就是在此越嶺中央山脈,恰巧是南投縣仁愛鄉都達村與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交界。

後記

雖然今天爬的是奇萊南峰跟南華山,但記得最清楚的卻是能高山跟卡賀爾山的樣子。不過仔細想也蠻廢話的,我一直走在奇萊南峰跟南華山上,我要怎麼從別的角度看他們啊,當然沒有什麼印象啊。

說也奇怪,之前爬山跟朋友一起睡,我怕翻動發出來的棉被摩擦聲會擾民,所以常因為完全不敢動而整晚睡不好,然後被別人的翻動聲吵得要命;但這次塞上耳塞睡覺後,不但聽不到別人在吵,連自己的翻滾聲也聽不到,所以我超級無敵自在地大翻特翻,爽翻就翻,睡得神好。

俗話說得好,掩耳盜鈴就是這麼回事吧~(擅自竄改俗語原意。)

Leave a Comment

4 comments

マリス 2023 年 3 月 14 日 - 下午 11:49

又再次閱讀這篇文章,也對文中的照片與景色有不同的感受。
每張照片都好美好漂亮,光影也捕捉得很好!
有些靜物恰巧是最能 “道出” 圖片故事的呈現。

真心希望自己有機會去的時候,也能親身體驗這些漂亮的景色。

Reply
Antika 2023 年 3 月 24 日 - 上午 12:41

是能高越嶺道太美了!不同的季節去看感受完全不同
雖然我還是覺得夏天去比較好 🤣

Reply
マリス 2023 年 2 月 15 日 - 上午 12:10

對於高山美景的印象,我容易留在類似登山步道,身處於森林之中,被森林環抱。
但南華山和能高陵線是一直我很想看見的山間景色,寬闊與多變的雲海,一望無際的草原和遠處的山峰。

閱讀妳的文章,宛如身歷其境,卻引人更想投入其中 …

Reply
Antika 2023 年 2 月 23 日 - 下午 10:11

如果想要稜線吃到飽套餐,奇萊主北、奇萊南華跟能高縱走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的景色!
也有許多展望不佳的山山徑多數在森林當中,應該就是你原先對高山美景的印象 🤣,只能說奇萊及能高山系是一系列展望佳的山岳們,但缺點就是天氣不好的時候爬,真的很要人命。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