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的奇萊南華算是因緣際會、誤打誤撞,原先的計畫是要徒步去某個深山部落,但種種原因沒有成行。假期都空出來了,原先部落行的同行友人 P 意外發現天池山莊除夕前一周居然還有很多位子不用抽籤,因此奇萊南華快速團立刻成行!(快樂來得太突然。)
奇萊南華 3 天 2 夜系列文章
Day 1 ➛ 奇萊南華|初登能高越嶺道西段
Day 2 ➛ 奇萊南華|早冬,雲霧繚繞奇萊南峰/奇萊南華|疾風的考驗:南華山及能高稜線
Day 3 ➛ 奇萊南華|能高瀑布.馬海僕.再見奇萊
台 14 線終點:失落的橫貫公路
時間來到出發的這天,與友人 P 在中部會合後上國道六號到埔里接台 14 線,然後一路往霧社的方向去。攀登奇萊南華,需先抵達屯原登山口,並連走約 13 公里的路程;體力強大者可能選擇當日來回單攻奇萊南峰及南華山,一般人通常會選擇第一天於天池山莊住宿。屯原登山口的位置,就在台 14 線的盡頭再往北蜿蜒一小段的產業道路旁。
過去因為爬山,不知不覺中蒐集了數個公路終點的景色,這天我也同樣期待著台 14 線終點會帶來什麼樣的風景。過埔里後的台 14 線沿眉溪上游而去,沒多久就來到霧社。
霧社,是台 14 線及台 14 甲線 註 1 的交會點,相較走台 14 甲線前往合歡群峰及清境農場的車流,台 14 線可以說是乏人問津,過岔路口後一路上幾乎沒有其他車輛,只有偶爾有幾輛大型貨車出現。
P.S. 霧社有 7-11 可上廁所跟再補充上山需要的物資。
大約到了 94k 處會看到一個岔路,要小心左邊是合作產業道路(投 85 線),右邊才是台 14 線。因為左邊那條路很順,真正的台 14 線要來個大轉彎,不留神很容易就走錯了。(對,我們就走錯了。)
台-14-線及合作產業道路交會處.png)
自從過廬山部落後,台 14 線沿途就逐漸變得荒煙漫草了起來,幾乎沒有任何聚落或住家了。雖然走過中橫及南橫,有許多路段也是杳無人煙,但台 14 線尾端給我的荒涼感遠超過前兩者。
台 14 線尾端的荒涼,是那種被遺棄了的荒涼,彷彿時間凝滯在某個歷史節點就不再前行,逐漸被恣意增長的草木給掩埋。台 14 線曾經被賦予橫貫台灣西部至花蓮的使命 註 2,過去公路總局在規劃興建中橫公路時,一度將南投仁愛屯原至花蓮秀林奇萊間的道路納為考量,但由於地質不穩等因素,這個選項最後並沒有被採納,而是改選今日台 8 線大禹嶺至太魯閣路段。
不知不覺地,台 14 線的 99k 終點路牌就在我們感嘆其孤絕之時,倏地出現。

那種情緒有點像是「蛤!原來在這裡?」般地詫異,讓看多了公路終點美景的我有點困惑。
台 14 線的終點,並沒有像是新中橫東埔停車場那樣的腹地可以欣賞落日餘輝,也沒有像是南橫公路終點能踏上台東初來橋遠觀池上關山農田景緻的感動,更沒有像是台 29 線達卡努瓦部落千變萬化的絢麗晚霞。我們就像是在一條杳無人煙、看不到盡頭的產業道路上賣力奔向終點的馬拉松選手,前方道路突然被公路總局插了個終點旗,那般地突兀及疑惑。
這個終點,沒有任何觀眾為選手鼓掌。
屯原登山口:起登
再走一段產業道路後就抵達屯原登山口,繼續往上則是停車場,沿山坡往上共有三階可以停車,如果第一層不夠停可以再往上開。因為是平日來,車空位還算蠻多的。
接著在入口處的「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屯原服務站」提供入園、入山申請證明以及身分證件,確認無誤後,服務站的值班人員會向我們簡單說明進入能高越嶺古道的注意事項,如經過崩壁不要逗留、大小便記得掩埋起來、垃圾不留山上、記得適時補充水分避免頭暈等。不知道管理員自己一個人在這裡留守會不會無聊耶。

奇萊南華走的是能高越嶺道的「西段」,此段路同時也是「能高安東軍」縱走路線的起點。看到能高山及安東軍山,心中一股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步道入口處設有能高越嶺道的導覽地圖,今天的目的地──天池山莊,就位在步道 13.1k。步道入口有整個能高越嶺古道的導覽地圖及可通訊點,可以先用手機拍下來留存。


因為我跟 P 從不同縣市出發集合,從屯原登山口起登已是中午 12 點半,高機率會摸黑到天池山莊。不過也沒有太緊張就是。
從登山口出發後,一路都是好走的緩坡,天氣也如 windy app 查詢結果一樣晴朗,我甚至覺得自己衣服穿得有點太多。

一路走走停停欣賞沿途風景,沒多久就來到古道的第一個崩壁,也就是 0.5k 處崩壁。據說這裡原先有一座進入古道的第一座吊橋,已在 2005 年一次山區豪雨引發的土石流被沖毀,並且留下可怕的崩壁景象。

雖然裸露感重,但步道寬敞,因此小心靠山壁行走通過就好。(事後看照片感覺我走得好焦慮好戒慎恐懼。)

樹林、展望及光影
過崩壁之後,仍然是愉快好走的緩坡。


在古道 1k 之後,風景漸漸從原本的無限展望,轉為落葉性闊葉樹組成的樟櫟森林,海拔約莫 2,000 至 2,300 公尺,氣溫恰到好處。一路是楓紅落葉鋪地,光影從樹林間細碎灑落,沒有過分的陡上陡下,心情相當愜意。






此時來到一個標示往雲天宮的交岔路口,事後才知道一開始往屯原登山口的那條產業道路繼續往上開就能抵達雲天宮,而這裡也能走到,不少山友會在進入古道前先去廟裡拜拜祈求登山平安。只是不太確定誰會從這裡走。(或許回程時?)



繼續往前奔馳,不久後來到 4.1k 的尾上山 註 3 登山口。雖然沒有要爬尾上山,但知道再走 400 公尺就可以在雲海保線所休息就感到很振奮!


早期台電為了祈求保線人員在進出中央山脈地區維護「東電西送」工程的安全,特別選定雲海保線所附近的風水寶地興建土地公廟,名為「福雲宮」。我們也在這裡稍作停留簡單祭拜,希望接下來的登山行程旅途平安。

雲海保線所
走了快 2 個小時後,我們漸漸離開了森林,看到幾條電線劃破天際直向前方,雲海保線所就在前方不遠處了。

下午 2 點半,還是有不少山友聚集在雲海保線所用餐。據說夏天跟秋天時這裡常見雲海景觀,因而得了「雲海」保線所之名。

至於雲海保線所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民國初期,台灣電力公司進行「東電西送」工程,便是以日治時期修築的能高越嶺道為基礎來興建高壓輸送線,透過在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將東部多餘的電力輸送到西部,因此能高越嶺道在當時又被稱為「能高保線路」或「台電保線道路」。
「保線所」的設置,則是用來儲備維護輸電線路的緊急搶修器材,並提供輸電線路維護人員居住。

雲海保線所外觀是一層樓高的平房,看不到裡面也無法參觀。目前台電已無派駐人員於雲海保線所,而是提供南投林管處巡山人員使用。我們吃飯到一半裡面偶爾會有人走出來整理周遭環境,應該就是住在這裡的管理人員了,只是春節將至,不知道這邊過年時會不會有人留守。



松針道及 5.5k 大崩壁
離開雲海保線所一直到古道 5k 左右,時有展望,時在高聳樹林間穿梭。踩在鋪滿二葉松松針的泥土地上,腳掌的觸感就像是行走在柔軟的地毯上,舒服!

過 5k 後來到一處新舊步道的岔路口,舊路不知道哪一年的風雨導致坍方,左手邊有新的高繞路線。


走在古道上,不時會遇到高山協作駕駛搬運車運送物資,偶爾也會遇到騎摩托車的。在如此窄小的古路上駕駛車輛實在險象環生,更難以想像要怎麼度過碎石滿地的崩壁,晚上能在天池山莊吃到食物真的需要好好感謝這些辛苦的高山協作。



終於迎來古道 5.5k 處崩壁。這個 5.5k 崩壁綿延 500 多公尺,崩塌程度及範圍都要比 0.5k 崩壁更嚴重,令人感到戒慎恐懼。


路寬乍看之下還算寬敞,但安全起見,我們在一個過彎處等前面一支回程的隊伍通過後才前行。




中間走到一半,走在前方的 P 突然停下來(當然我們有拉好安全距離),因為他有聽到石頭滾落的聲響,真的嚇爛我!確認過是下方碎石坡的石頭滾動聲而非來自上方的落石聲後,我們才鬆一口氣繼續前進。



松原駐在所及木炭窯遺址
古道 7.8k 處是松原駐在所遺址,建造於霧社事件發生後的 1931 年,是日本人當時為了加強山地控制及監視原住民而設。因所在之處遍佈松林而得名。
現場雖然看不太出來遺址的痕跡,但仍可以依稀從雜草灌木中辨識連接古道的石階坡道,古道兩側平坦也確實挺適合作為一個山區監視用的根據地。
因為當時有點在趕路,沒有停留下來仔細地考究,如果對駐在所遺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這個厲害山友的網誌,有非常詳細的照片記錄。
在松原駐在所遺址往東行至古道 8k 處,則是過去駐在所警備員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之用的木炭窯遺址。

木炭窯是日治時期山區駐在所很常見的設施,通常用相思樹、九芎來燒製木炭。木炭窯的外觀,是用扁平的岩石沿著古道旁斜坡堆砌而成的窯洞,石牆上還能清楚看見燒黑的痕跡。突然感覺日治時期被派駐在這的警力應該不是太輕鬆的工作。

摸黑
行經 9k 後已接近 5 點半,日落餘暉將遠方山頭染成魔幻的橘紅色。我們還有 4 公里的路要走。



10k 還有一個崩壁要過,不過長度比較短,趁著天還有光亮時快速通過。

冬天太陽下山得挺快的,我們事先將頭燈戴好以便在黑暗中行走。幸好這不是我第一次在黑暗中爬山,月初爬新北市第一高峰──塔曼山,就是摸黑下山的,因此對於黑暗中的山林恐懼感降低不少。

來到 12.3k 的六號吊橋,一旁就是能高瀑布。伸手不見五指的現在,只能回程時再親近這個深山秘境瀑布了。

夜晚的天池山莊
摸黑走了 1 個多小時,看著里程碑的數字緩慢跳動,終於來到 13k 里程碑。天池山莊就近在眼前!

抵達天池山莊,獲.得.救.贖!雖然抵達的時間晚,但撇除起登時間晚以及在雲海保線所悠哉 40 分鐘後仔細估算了一下行走時間,其實跟上河的 5.5 小時差不多。

我們提前通知協作會在 6 點半之後抵達,遠遠就看到我們走來的協作走出山莊門口招呼我們進去吃晚餐。抵達的時間已經不早(天池山莊的晚餐時間到晚上 7 點),原本報到領取餐券的流程被省略了。不過我們有拿到隔天的早餐券。

我立刻拔隱形眼鏡讓眼睛放鬆,然後去盛味噌湯喝取暖。幸好有訂晚餐,疲累程度真的令人懶得勞動煮飯。進山屋沒多久,協作就送上之前訂的義式番茄燉牛肉。

雖然覺得再熱一點會更好吃,但能在山屋當中吃到這樣的食物已很感謝!晚餐結束後,時間已經逼近天池山莊熄燈的晚上 8 點,我們被安排入住的是山莊 2 樓的 802 房,協作說這間都是連住兩天的人。進房時還沒熄燈,但幾乎所有同房山友都已經入睡,只剩下一個二人組的女生在做伸展運動。感覺上大家隔天凌晨應該都會早起出發看日出吧!
安頓好時周圍已經熄燈一片漆黑,所以並沒有特別拍環境照片,打算白天時再好好照片紀錄。
我簡單刷過牙就鋪好睡袋預備入睡。山屋沒有想像中的寒冷,穿上刷毛外套鑽進睡袋裡,暖空氣便慢慢匯集起來、包裹住身體。不過平常當慣夜貓子,突然要在晚上 9 點多入睡挺困難的,我應該翻騰了有 1 個多小時才睡著。
晚安,天池山莊;晚安,第一個山屋夜。

註 1:台 14 甲線(霧社=大禹嶺),西起南投仁愛霧社,東至花蓮秀林大禹嶺,全長 41.733 公里。台 14 甲線又被稱為「中橫霧社支線」,過去政府為了興建中橫公路(台 8 線)時,這條支線扮演著橫貫公路工程的供應線角色。如今台 14 甲線是前往清境農場及合歡群峰等旅遊熱門景點的道路,也促使合歡山成為不論從台灣東邊還是西邊皆可開車抵達的親民山岳。↵
註 2:早在日治時期,總督府就已著手規劃橫貫台灣東西兩邊的公路計畫。其中「彰化王田=花蓮銅門」路段是當時中部橫貫公路的預定路線,大致等於今日的台 14 線。然而隨著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條道路只完成到南投廬山(屯原)的路段,沒有如計畫通至花蓮。
直到民國時期,公路總局計畫興建數條橫貫台灣東西的公路,台 14 線屯原續往花蓮的路段才再度被拿出來討論。原先公路總局希望將台 14 線續築至花蓮仁壽作為台灣中部橫貫公路,但幾次探勘後評估該路段地質不穩,最後改選「大禹嶺=太魯閣」(今台 8 線東段路線)作為中部橫貫公路進行施工。
後來幾年的歲月,台 14 線往花蓮的路段一直沒有修建的計畫,西部民眾前往花蓮也多取道支線台 14 甲線接台 8 線進入花蓮縣境。直到 2009 年,行政院公告解編台 14 線廬山(屯原)至花蓮仁壽之間的路段,這也代表台 14 線再無通往花蓮的可能。↵
註 3:尾上山是一座位於南投仁愛屯原地區的中級山,與武令山、馬海濮富士山、再生山、武浪洋山及母安山合稱「廬山六寶」,海拔 2,682 公尺。攀登尾上山,一般會由能高越嶺古道屯原登山口進入,行至古道 4k 處的尾上山登山口起登。↵
後記
我在奇萊南華經歷了各種山上的第一次,蠻有趣的。例如第一次在黑暗中使用紅燈照明,幸好當初有有砸錢買價格較高但可切換燈源的頭燈,不然在熄燈的山屋裡開白色亮燈真的刺眼到感覺會被討厭;還有第一次睡山屋就睡最高級的天池山莊,不知道之後住比較克難的會不會不適應 🤧。對了,3M 的耳塞真的很好用(對我來說),我從來沒塞過耳塞睡覺過,總感覺那沒啥用處,但這次第一次塞耳塞睡覺,睡在我們旁邊幾個山友的巨雷般鼾聲立刻被隔絕住,效果拔群。

6 comments
喜歡這段「日落餘暉將遠方山頭染成魔幻的橘紅色。我們還有 4 公里的路要走。」搭配下面那張魔法紫般遠景~
謝謝!
M3耳塞太強惹,旁邊火車團的聲音都可以隔絕😂😂😂
是 3M 啦~我也沒料到它這麼好用 ·͜·♡
很驚訝 !! 台灣的高山群真是天賜之福,四處有低至高的廣闊山景。
妳的文章寫得好棒,圖文並茂,看得都好想去了。
崩壁那邊看起來很可怕,路面是還好,主要是怕落石 ><"
謝謝你 ·͜·♡ 台灣要高山有高山、要海景有海景,真的有太多地方能去了!
沒錯~這次遇到的崩壁主要要注意的是落石問題,路況其實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