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正|文房 Chapter,大隱隱於市的日式老宅

by Antika
(首圖)文房緣側

你對古宅的印象是什麼呢?是已觀光化的老街紅磚屋瓦,還是高雅肅穆的古蹟文物館?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巷弄裡,存在著一棟別具特色的日式老宅,不僅具歷史意義及故事性,也平易近人。它是象徵著老宅活化利用典範的文房 Chapter・文化閱讀空間。

歷史文房

文房,是一座隱身在台北市臨沂街巷弄內的日式老宅,在 2007 年被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在民間企業的考究及努力之下,融合傳統工藝及現代建築技術修復,現為免費開放參觀及使用的公益圖書館。

大隱隱於市:隱身臨沂街區內的文房

若要透過大眾交通工具到文房,必須在忠孝新生站下車。以往到忠孝新生站通常是跟朋友約光點華山電影院看電影,週遭都是高樓大廈的模樣,也讓人很意外在巷弄裡竟藏著這麼一幢日式古宅。

從忠孝東路左轉臨沂街區,車潮人流的嘈雜便漸漸遠去,緩步走在寧靜的街道上探尋老宅的蹤影。

▲ 具特色的門牌

典雅、清幽而不落俗套,是我對文房的第一個印象。

進入文房之前,需先穿越一堵隱蔽的圍牆,彷彿造訪哪個大戶人家似的。不過這感覺其實相當合理,因為文房在日治時期其實就是日本高級官舍,即便是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也被用作財政廳官員的宅邸。

▲ 文房外圍牆

台北東擴的象徵:幸町日式宿舍

住台北多年,常常聽人家「城中」、「城中」地講,這裡的城,是指清朝就存在的「台北城 註 1」,不論是官方或民間,常以台北城這個區域為中心,對當時的台北市地理位置做相對的稱呼。而「台北市」這個名字,要到 1920 年日本總督府規劃行政區劃時才正式出現。

日治時期初期,日式民宅多集中在城西及城中 註 2 地區,當時總督府整建了包含西門町、大稻埕、南門城外及東門一帶作為日本新移民住宅。由於總督府任用大量日本人來台擔任官職,遷入台北的人口日漸增加,因此總督府在 1932 年實施「大台北市都市計畫」,擬往城東方向進行城市規劃並興建房屋,位於城東的「幸町 註 3」在當時便建造了安頓官員及其眷屬用的「幸町職務官舍群 註 4」,其中「幸町日式宿舍」正是文房的前身。

▲ 1922 年至 1938 年台北市行政區劃

文房所在的「幸町」已是台北日式民宅分布的最東邊,再往東就幾乎無法找到日式民宅的蹤跡。東邊,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北「東區」(請詳上方圖例「大字」的範圍),在當時是台北市的郊區,地廣人稀的散村聚落樣貌與我們記憶中的東區有很大的不同。充滿象徵資本主義的高樓大廈及商業百貨,是國民政府來台後才大舉興建的。

風華再現:文房修復與開放

文房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一開始是台灣省政府主計處副處長稽昌先的住所,直到 1990 年代之後就沒有人居住。經過數年的風雨摧殘,建築逐漸傾圮而不宜人居。直到 2007 年,文房才被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台北市定歷史建物」。

然而老宅並不會因為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就被妥善保存,基於預算、政策⋯⋯等複雜考量,政府尚未有頭緒如何活化該些老宅;老宅也如同我們住的房子,若是沒有人定期維護修繕,有一天也可能會水管漏水、牆壁出現壁癌、地板磁磚崩裂⋯⋯。

▲ 文房修復前的樣貌

2013 年,台北市府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首創由公部門自動發起、透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邀請民間團體針對老宅進行修復及多元經營使用。文房就此成為第一個產權屬政府、但由民間修復的案例。如今文房已是個具有數千本館藏的公益圖書館,並且透過預約制度及人數限制,確保讀者享有靜謐舒適的閱讀空間,同時維護的建築耐受度。(點我看如何預約文房!(更新:自 2023 年 4 月 1 日起,文房將取消預約制度)

開箱文房

穿越圍牆大門,我終於看見文房的樣貌。陽光穿越庭院栽種的樹木綠葉,撒在木造的文房牆上,甚是好看,和洋折衷的建築式樣更增添了點兼容並蓄的氣度。

▲ 文房外觀

玄關外製鞋架上方掛著以濃墨揮灑而成的「文房」二字,這筆跡的主人正是知名藝術家董陽孜。你絕對對董陽孜的字跡不陌生──舉凡台北車站大廳那指引來往旅客方向的「台北車站」四字、桃園機場護照上蓋的出入境章、經典時代劇《一把青》的題字⋯⋯等,皆出自她手筆。

▲ 由董陽孜題字的「文房」二字

玄關:迎客無數

大門已為來訪客人而開啟,彷彿早已久候多時。走入玄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別具特色的瓷碗吊燈以及復古馬賽克磚地板。

お邪魔します!

緩緩踏上文房檜木製地板,檜木香氣清新而淡雅,協調的家具擺設及建築構造令人感到身心舒適,動作仍是小心翼翼。進文房不但需要脫鞋子,還必須穿襪子,以避免傷害到檜木地板。

導覽人員細心解釋文房修復的原則──只針對損壞的部分做更新,沒有壞的部分予以保留。例如玄關地板的馬賽克磚在 1930 年代就已經存在,由於狀況良好,全數予以保留,唯獨右上角四顆馬賽克磚在修復時有被替換更新。玄關的三根裝飾柱中的第 2 根裝飾柱也是後來更新的。

應接室:交際應酬

從玄關進來右轉後第一個遇到的空間,便是作為客人首先會到的地方──應接室。應接室又稱為會客室,顧名思義就是客人拜訪時與主人喝茶聊天的地方,不過在民國初期文房成為稽昌先的住所時,這個空間反而被作為他個人的主臥室。現在,應接室則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家作品進駐的藝廊。

(應接室擺放的床為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並非文房原先的家具,所以別誤會成臥室囉!)

在東西合璧的文房中,應接室跟稍晚可以見到的露台皆為洋式設計,其天花板及地板與文房其他空間有些不同,例如剛才在玄關看到的以「三」為單位的幾何裝飾,在這裡又出現了。

▲ 應接室天花板

應接室地板木材一半顏色較深、一半顏色較淺,後者是使用新的材料組合而成。

▲ 應接室的地板

欄間,是日式住宅中用來區分不同空間的建築構造。應接室上方的「欄間」也有三根裝飾柱。

▲ 應接室上方的「欄間」

座敷:情感凝聚

離開應接室後,來到一個光線通透而寧靜的大空間,正中央擺著一張圖書館獨有的長書桌,牆面藏書豐富。這個最為寬敞的閱讀空間為「座敷」,主人日常起居、家人凝聚情感都在此,是日式住宅中最尊貴的空間,也是日本人生活的重心。若到訪的客人留得比較晚,會到這裡與主人及家人一起用餐。

座敷也是能看出最多文房修復巧思的空間,例如天花板在修復時,加設了原先文房並不存在的 V 字型「火打樑」結構,主要用途是加強房屋防震程度。

▲ V 字型火打樑

由於台灣氣候潮濕,座敷高處也設有氣窗,同時架高整個房屋結構。

▲ 氣窗

另一個深得我心的有趣設計,便是長桌盡頭的書櫃。這個凹進去的構造是「押入」,在日式住宅中是用來儲藏物品(如棉被)的小空間,哆啦 A 夢睡覺的地方就在這裡啦!

▲ 文房原先的「押入」構造現為書櫃

最後,是藏在書架後的黑色柱子。這根低調到若非導覽員特別說明、我根本不會注意到的黑色柱子,在日式建築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的是房屋的「精神之柱」,是整個家的精神所在。也許在文房的建築構造裡,精神之柱並不是主要樑柱,但其精神象徵的重要性已遠大於實際用途。這樣的構造通常會出現在整個家族最常團聚的座敷之中。

▲ 不太顯眼的精神之柱

緣側:自在休憩

午後的陽光灑落在座敷側邊的幾個小桌,緩和的光影氛圍營造了冥想靜心的好環境。這個位在座敷及中庭之間的狹長空間被稱為「緣側」,通常設置在屋外,也有時會作為走廊或出入口使用。

若座敷是凝聚情感的地方,那麼緣側就是將室內的功能再延伸,佇立於此,似乎能夠遙想過去的主人及家人就坐在這仰望滿天星空、談話家常的情境。

過去有拉門隔絕座敷及緣側,現已不復存在,但仍能清楚地看見地板上的拉門軌跡。

▲ 拉門的軌跡

另外,在日本的建築習慣上會在建材上標示材質、建造工人姓名、工班等資訊,而在緣側地板就有一玻璃櫥窗,展示著文房原始的建材。

臥房:私密空間

隨著探尋的步伐越深入,文房深處的私密空間也一一揭示眼前。略帶英倫風格的閱讀空間,在正式日式住宅的用途是主人及其家屬、傭人的房間。留下用餐的客人是無法來到這個空間的,最多只能深入到座敷用餐。

這個有鋼琴的空間過去是稽昌先所聘請的司機的房間。鋼琴並非文房最初始的擺設,而是在修復後由基金會購入作為布置的家具。據說這台鋼琴曾出現在周杰倫《床邊故事》的 MV 當中呢。

導覽人員提到,在晴朗的日子裡,西曬的光芒會讓這個房間散發萬丈光芒。這天天氣不算太晴朗,留待未來好天氣時再次親臨目睹。

庭院:清幽莊重

最後,我來到庭院的外側,前前後後都走了一遭。文房正門外種了許多竹柏,都是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鎮宅守護神,具有避邪及擋煞的功用。小小的庭院雖然不大,但卻坐擁 6 棵市府保護樹,文房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文房的屋頂有別於台灣常見的赭紅色瓦片,是由日式民宅常見的日本透心黑瓦堆疊而成,輕巧而利於排水。屋頂,通常是老房子第一個壞的地方,尤其前院的植樹繁多,落葉堆積在屋頂上長期下來會影響排水,進而可能讓雨水滲漏進房屋內,導致房屋發霉。由於市場規模過小,修復屋頂時無法在台灣尋覓到有製作透心黑瓦的廠商,因此特別從鹿兒島進口。

(赭紅色的是台灣常用的瓦片,導覽員特別拿出來給現場參與的觀眾做比較。)

院子外這個木製桶,是文房的垃圾桶,堪稱文房吉祥物的存在。導覽員提到,這只垃圾桶在修復完後遍尋不及,直到 2022 年在文房進行田野調查時,才幸運地尋獲並回到文房身邊。若能一訪文房,記得一定要聽聽導覽員娓娓道來這段失而復得的溫馨故事!

▲ 小巧可愛的文房垃圾桶

註 1:台北城,是一座建立於清朝後期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的城廓,在 1882 年開工、1884 年完工。然而台北城實際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在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開始將台北城部份城牆連同城內原有清朝時代建築物予以拆除。到了 1904 年年底,台北城所有城牆及西門都遭到拆卸,僅留下 5 大城門中的 4 座。這 4 座城門目前分別以「台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的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原先西門的位置亦設碑標示。

註 2:有別於台北城外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或「城中」,此稱呼也一直沿用到今日,民國時期曾短暫出現過的台北市城中區即以此為名。至於城西、城東、城南、城北皆非正式地名,亦無定義嚴謹的界線,但仍可在許多歷史文獻中看到被使用,也能以日治時期台北市的都市發展概略性地地歸納範圍。

註 3:幸町,是日治時期台北市的一個行政區,範圍大約是今天的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青島東路,徐州路,臨沂街附近,在當時是日本人居住的區域。

註 4:幸町職務官舍群,是建於日治時期台北市幸町的官舍群,建築時間約介於 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之間。幸町職務官舍群是總督府各階職務官及其家屬的住所,戰後仍作為政府中央官員的宿舍。如今除部分房舍在都市發展需求下已拆除改建或轉為道路用地,其餘多數都予以保存,目前散佈在台北市濟南路及齊東街一帶,並已被指定為台北市文化資產。

體驗文房

注意事項

● 參觀文房無須收費,但必須事先預約,請前往預約網站進行預約 (更新:自 2023 年 4 月 1 日起,文房將取消預約制度)
● 進入文房須先詳閱讀者條款,避免違規
● 可拍照及攝影,但不可作商業用途,並以不干擾其他讀者為原則
● 文房採開架式管理,書本均可自由取閱,但僅供館內閱覽,不外借
● 不可攜帶外食及飲料入館
● 不可使用文房內的插座,以避免電線走火。若有想攜帶電子產品前往者須注意

文房必做

享受閱讀:挑本喜歡的書以及喜歡的小空間,感受高品質的古宅閱讀體驗
聆聽導覽:預約後可自行決定是否參與導覽,但相當建議聽看看,總時長不到 1 小時,導覽人員引人入勝的說故事能力絕對能提升你對日式建築的認識
活動關注:文房不定期舉辦文藝活動,有時還有日式建築群小旅行,可密切關注文房臉書活動

如何抵達

可搭乘台北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於 2 號出口直行右轉臨沂街 27 巷即抵達文房。

相關資訊

文房.文化閱讀空間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 27 巷 1 號
營業時間:採預約制,可預約時間為週二至週日 10:00 及 14:00,請至預約網站預約
(更新:自 2023 年 4 月 1 日起,文房將取消預約制度,並延長開館時間至 21:00,若白天比較沒空的朋友也有機會看看文房囉!)
電話:02-2341-9662
社群:臉書IG官方網站

後記

負責導覽解說的解說員完全就是個老宅魂,對文房的修復過程津津樂道。雖然她戴著口罩,但光看她的眼睛就能直接感受到她對文房的愛,生動活潑但不失專業地向人們細數那些修復的巧思及背後的用途,與我之前曾參加過的部分導覽那種生硬的背稿演出完全不同。

也多虧解說員極其詳盡的解說,激起我去深度了解日治時期台北市行政區劃的變遷。(地圖迷的知識觸角擴張了!)一幢日式老宅的興建,背後象徵的意義不只有辛苦的修復故事,還代表著台北市城市的擴張及當時政策的變化。無須撒幣出國就能跟古蹟建築有如此高品質的互動,文房絕對是我再訪口袋清單之一。

Leave a Comment

4 comments

マリス 2023 年 3 月 14 日 - 下午 11:48

啊! ~ 對了!
我非常喜歡幸町這個名稱,雖然不知道當初命名的緣由,或許是希望之後這裡能成為 “幸福的町”,而有此命名吧 XD

Reply
Antika 2023 年 3 月 24 日 - 上午 12:24

我目前找不到關於幸町命名由來的資訊,不過可以參考看看下面這篇臉書貼文,
裡面有提到 1930 年代幸町及周圍的町的區域發展特色,也許你猜的沒有錯哦!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uashanvintage/posts/951479048290553/

Reply
マリス 2023 年 3 月 14 日 - 下午 11:44

原來文房是2015年之後才開始臨沂街浴火重生,難怪我沒印象 @@”
記得在台北工作時期,臨沂街是我每天必須踏入的街道,那邊的文化氣息與古宅林立,儼然與其他區域不同。透過妳的文章,深刻又簡單地認識文房的歷史。

我也算是喜歡老宅的人,甚至我居住的地方,就有一座日式老宅,產權應該是私人的吧?
現今依然有門牌與電力,但可惜卻疏於整理,日漸頹敗,真是令人心疼!

台灣的老宅其實不少,但維護與重整的時間金錢難以衡量,政府似乎並不是特別重視這一塊。

真的非常感謝台北市政府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才能讓我們這些喜愛文化的人,有機會造訪更多時光與文化的好地方。

也很感謝妳分享這一篇文章,才能讓我知道,啊! 下次可以去文房了 XD

Reply
Antika 2023 年 3 月 24 日 - 上午 12:37

其實「老房子運動」網路上有蠻多不同的聲音,開放給民間競標經營有好也有壞,像是有些老宅就淪為賺錢的工具,已經失去原本老宅本身的歷史意義了,的確很可惜;也有更糟的遇到業者沒有好好經營導致老宅被破壞的。若是幸運遇到用心的經營者,不僅老宅可以活化利用,也能讓民眾更了解老宅的故事!

Reply